top of page

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於2025年4月9日召開聽證會,前Meta高層莎拉·溫-威廉姆斯出面指控臉書執行長馬克·祖克柏長年為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共密切合作開發審查工具,甚至考慮提供用戶數據,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她揭露Meta自2014年啟動「阿爾丁計劃」,打造專為中國設計的內容過濾系統,並在香港與台灣實施監控機制。她還指出,Meta曾在中國壓力下封鎖異見人士帳戶,並指祖克柏刻意塑造親中與自由派雙重形象以迎合不同政治利益。該爆料引發兩黨議員罕見一致譴責,要求祖克柏親自出庭說明。Meta否認指控,指溫-威廉姆斯因表現不佳遭解雇,但她強調揭露真相是為了公共利益。事件同時揭示政府與科技巨頭在內容審查上的緊張關係,以及平台如何在言論自由與外部壓力之間掙扎求生。

臉書吹哨者揭露馬克·祖克柏與中國審查關係的驚人指控

25/4/15 下午5:00

Source of Credits: 
Forbes Breaking News

自2025年4月14日起,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SSA)將針對申請退休、遺屬及輔助福利,或更改直接存款資訊等情況,實施新的身份驗證流程,要求無My Social Security帳戶的受益人親自前往辦公室驗證身份。擁有My Social Security帳戶可免除此要求,讓受益人線上管理福利更便利,特別是在避免詐騙與保護個人資料方面更具優勢。SSA針對末期疾病患者等特殊情況提供例外,強調新政旨在提升安全而非限制福利。受益人應盡早註冊帳戶,參考官方資訊以澄清誤解,確保順利適應新流程。

2025年4月起社會安全身份驗證新政:了解My Social Security帳戶的重要性

25/4/14 下午8:00

Source of Credits: 
The Retirement Nerds

4月11日,聯邦法官特雷弗·麥克法登裁定支持美國政府強制外籍人士登記的政策,允許國土安全部要求此前未登記的外籍人士註冊並攜帶身份證明,駁回了人道移民權利聯盟等組織的訴訟,認為其缺乏法律依據。這一裁決源於川普政府對1940年《史密斯法案》的重新執行,旨在加強移民執法,卻引發了關於無證移民權利及執法公平性的激烈爭論;移民權利團體警告,此舉可能加劇無證移民的恐懼心理,而政府則強調這是維護國家安全與法律秩序的必要措施,凸顯美國移民政策的持續分歧。

美國強制外籍人士登記裁決生效,移民政策爭議再起

25/4/14 上午12:00

Source of Credits: 
Robert Gouveia Esq.

新披露的電子郵件揭示,拜登政府涉嫌與FBI密切協作,參與對川普總統的起訴案,代號「極地霜凍」的調查引發政治動機質疑。參議員查克·格拉斯利公開的證據顯示,白宮副法律顧問喬納森·蘇與FBI協調,提前取得川普與彭斯手機,而FBI探員蒂莫西·蒂博被指違規自我批准調查,展現反川普偏見。吹哨者證詞進一步質疑調查的公正性,促使議員要求司法部與FBI公開記錄,確保透明度。此事件引發對權力分立與司法獨立性的廣泛擔憂,凸顯政府問責的迫切需要。

拜登政府涉嫌干預川普起訴案,白宮與FBI協作引發爭議

25/4/13 上午2:00

Source of Credits: 
Robert Gouveia Esq.

最新解密的俄羅斯門文件揭示了聯邦調查局(FBI)在2016年川普競選期間的廣泛監控與操縱行為,掀起美國政壇風暴。文件顯示,FBI利用線人如史蒂芬·哈珀與克里斯托弗·斯蒂爾,支付高額報酬蒐集情報,卻依賴不實或誤導性資料,同時疑與希拉蕊競選團隊合作,提供不利川普的信息。這些行動不僅引發對調查公正性的質疑,更暴露執法機構權力濫用的風險,對美國民主與法治構成深遠影響,促使公眾重新審視這場爭議調查的真相。

俄羅斯門文件震撼揭露:FBI監控川普競選內幕曝光

25/4/13 上午1:00

Source of Credits: 
Robert Gouveia Esq.

一名退伍中校近日公開指控烏克蘭濫用美國提供的武器,可能涉及針對現任美國第47任總統唐納德·川普的暗殺陰謀,引發對烏克蘭領導層問責及美國國家安全的廣泛關注。他指出,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缺乏有效追蹤,武器可能流入黑市,助長腐敗與非法活動,包括人口販運與武器走私;同時,烏克蘭內部腐敗加劇,戰爭環境為潛在威脅提供了溫床。中校警告,美國邊境管控鬆懈與武器濫用可能讓敵對勢力滲透,對國內安全構成長期風險,呼籲政府徹查武器流向並重新審視對烏援助政策。

退伍中校指控澤倫斯基涉暗殺川普陰謀,吁追究烏克蘭領導層責任

25/4/12 下午10:00

Source of Credits: 
Benny Johnson

台灣,這座位於東亞的小島,憑藉蓬勃的民主制度與領先的半導體產業,特別是台積電的全球晶片霸權,已成為挑戰中國統一野心的地緣政治焦點。從中國內戰後的兩岸分治,到台灣經濟奇蹟與獨立身份認同的崛起,台灣不僅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佔據關鍵地位,更以「矽盾」抵禦軍事威脅。隨著中國加大軍事施壓,美國及其盟友對台灣的支持加深,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牽動全球,成為可能引發世界衝突的敏感地帶,凸顯這座小島在自由與韌性上的巨大影響力。

台灣未開一槍如何成為中國威脅:民主與晶片震懾全球

25/4/12 下午7:00

Source of Credits: 
Across the Globe

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被批評為拆解了「最偉大世代」留下的美國繁榮遺產。他們的領導決策,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導致百萬製造業工作流失、工廠關閉及社區衰退,同時國債激增至36萬億美元、學費與房價飆升,使年輕世代難以實現美國夢。文化上,他們被指推動戰爭與爭議性社會變革,加深世代鴻溝。儘管如此,年輕世代展現韌性,力圖重建未來,呼籲跨世代合作以創造更公平、可持續的美國。

嬰兒潮世代:出賣美國夢的遺產爭議

25/4/12 下午7:00

Source of Credits: 
Redacted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政策,隨著川普重返白宮,成為當前最具爭議的外交焦點。一場公開辯論凸顯雙方激烈分歧:支持者認為軍援不僅對抗俄羅斯擴張,也促進美國就業、重振製造業與維持全球秩序;反對者則質疑援助的成效與道德正當性,呼籲美國應專注內政並尊重他國主權。川普政府持保留態度,強調應轉向更具戰略意義的中美競爭。同時,拜登家族與烏克蘭的政商關係亦為辯論增添政治敏感性。此議題已成川普新任期外交方向的風向球,牽動國際秩序與美國全球角色的重塑。

美國是否應持續援助烏克蘭?一場複雜而激烈的辯論

25/4/12 下午5:00

Source of Credits: 
Tim Pool

台積電宣布未來四年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五座半導體工廠,此舉引發台灣對國家安全與經濟主權的廣泛擔憂。作為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的「矽盾」地位讓台灣在面對中國威脅時擁有獨特優勢,但美國投資計畫可能削弱其產業主導力,並加劇對美國可靠性的質疑。儘管台積電與政府強調核心技術將留台,且投資有助於深化台美關係,但民眾對技術外流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地位下降的恐懼依然存在。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關鍵一環的戰略地位備受考驗。川普將美國對台支持比喻為「保險單」,暗示台灣應支付更多防禦成本,同時中國加劇對台壓力,包括海底電纜破壞及對美國務卿盧比奧的警告,顯示其區域霸權野心。菲律賓在南海的緊張局勢及中國內部藥品爭議進一步凸顯地緣政治的複雜性,台灣需在美中博弈中靈活應對,強化自身韌性以確保安全與自主。未來台美合作與地緣政治的發展,將決定台灣能否在這場變局中守住經濟與安全命脈。

台積電千億美元赴美投資 台灣「矽盾」面臨新挑戰; 關稅與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台灣未來?

25/4/12 下午4:00

Source of Credits: 
China Uncensored

即時焦點報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