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eaking News Email Header (1).png

美國強制外籍人士登記裁決生效,移民政策爭議再起

強制外籍人士登記:美國移民執法新時代


2025年4月11日,美國聯邦法官特雷弗·麥克法登(Trevor McFaden)作出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維持了美國政府對外籍人士強制登記的要求。這一裁決允許政府要求此前未登記的外籍人士進行註冊並攜帶身份證明文件,引發了關於移民政策、執法力度以及移民權利組織影響的廣泛爭論。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裁決的背景、歷史脈絡、相關利益方的反應以及其對美國移民政策的深遠影響。


裁決詳情


這項裁決源於人道移民權利聯盟(Coalition for Humane Immigrant Rights, 簡稱CHIR)等移民權利組織對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新政策的挑戰。該政策要求此前未登記的外籍人士必須註冊並提供身份證明,包括生物識別信息。原告組織試圖阻止這一政策的實施,認為其違反了《行政程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APA),因為該規則未經過充分的公眾評論程序。


然而,麥克法登法官 (由川普總統川普於2025年任命) 駁回了原告的訴訟。他認為,原告組織未能證明其遭受了具體的法律損害,僅僅因為需要重新分配資源以應對新政策帶來的影響,並不足以構成法律上的「損害」。這一裁決意味著國土安全部可以繼續推進強制登記政策,而不受這些組織的法律阻礙。


案件背景與歷史脈絡


《史密斯法案》與外籍人士登記


強制外籍人士登記的法律基礎可追溯至1940年的《史密斯法案》(Smith Act)。該法案要求年滿14歲的外籍人士必須進行登記並接受指紋採集,以確保政府能夠追蹤在美居留的外國人身份。這一政策在冷戰初期尤為嚴格,旨在應對國家安全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該政策的執行力度逐漸減弱。


例如,在1950年代,美國移民與歸化局(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 INS)暫停了對無證移民的特定登記要求,實際上使許多無證移民免於登記義務。這種寬鬆的執法態度在後續幾十年中持續存在,導致大量外籍人士未在政府系統中註冊。


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


自2025年1月川普再次執政以來,其政府採取了更強硬的移民執法立場。川普總統明確指示國土安全部恢復並嚴格執行外籍人士登記要求,並將未登記的外籍人士列為民事和刑事執法的優先對象。為此,國土安全部推出了一項臨時最終規則,引入了新的線上登記表單G325R,旨在簡化登記流程並確保合規性。


然而,這一舉措遭到移民權利組織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新規則的實施缺乏透明度,且未給予公眾足夠的評論機會,違反了行政程序的正當性要求。此外,這些組織還擔憂,強制登記可能導致無證移民群體的恐慌,進一步削弱他們尋求幫助的意願。


裁決的影響


對移民政策的影響


麥克法登法官的裁決為川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政策開闢了道路。強制登記要求的實施將使政府能夠更有效地追蹤無證移民的身份和動向,這被視為川普政府全面收緊移民政策的關鍵一步。同時,這一政策還可能為後續的執法行動(如遣返或刑事訴訟)提供數據支持。


此外,新政策的實施可能改變移民執法的優先級。國土安全部已公開表示,未登記的外籍人士將被視為執法重點,這可能導致更多無證移民面臨被拘留或驅逐的風險。


對移民權利組織的挑戰


對於像CHIR這樣的移民權利組織而言,這一裁決無疑是一次重大挫折。他們認為,強制登記要求將加劇無證移民的恐懼心理,使他們不願意尋求法律援助、醫療服務或其他社會資源。CHIR的發言人表示:「這項政策不僅威脅到無證移民的基本權利,還將破壞我們長期以來為建立信任和支持移民社群所做的努力。」


此外,裁決還對這些組織的運營模式提出了挑戰。許多組織可能需要重新分配資源,以應對新政策帶來的社群需求增長,例如提供更多的法律諮詢或心理支持。然而,正如麥克法登法官所指出的,這種資源重新分配並不足以構成法律上的「損害」,因此這些組織在法庭上很難成功挑戰類似政策。


利益相關方的反應


政府立場


川普政府對這一裁決表示歡迎,認為其符合總統「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國土安全部發言人表示:「強制登記是一項早已存在的法律要求,我們的目標是確保所有在美居留的外籍人士都遵守這一義務。這不僅有利於國家安全,也有助於維護公平的移民系統。」


移民權利團體的反對


與此相反,移民權利團體則對裁決表示強烈失望。他們認為,這一政策將進一步邊緣化無證移民社群,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一位移民權利律師指出:「要求無證移民公開身份並提供生物識別信息,無異於迫使他們自我暴露在執法風險之下,這是非常不人道的。」


公眾與學術界的討論


這一裁決也在公眾和學術界引發了熱議。支持者認為,恢復登記要求是對現行法律的合理執行,有助於減少非法移民的數量並提升公共安全。而反對者則警告,這種政策可能導致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問題,並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對移民議題的共識。


更廣泛的移民政策爭論


這一裁決是美國移民政策爭論的一部分。川普政府強調嚴格執法現有法律的立場,與許多主張人道主義政策的團體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認為,過於嚴苛的執法措施不僅無助於解決移民問題,還可能損害美國作為「移民國家」的核心價值。


與此同時,近期的一些立法動向也加劇了這場爭論。例如,《拯救法案》(Save Act)旨在通過要求選民提供公民身份證明來收緊選民登記流程。這一法案被支持者視為防止非法投票的必要措施,但批評者則認為其可能阻礙合法選民的權利,並對無證移民的社會參與造成進一步限制。


結論


強制外籍人士登記的裁決標誌著美國移民政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川普政府繼續推進其執法議程,無證移民及其支持組織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政策的長期影響尚待觀察,但可以預見的是,它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塑造美國的移民格局。


在這個充滿分歧的時代,如何在執法與人道主義之間尋求平衡,仍然是美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對於無證移民而言,這個新時代可能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這場關於移民政策的爭論遠未結束。


Robert Gouveia Esq. 律師事務所提供


根據《移民與國籍法》(INA)的規定,除有限的例外情況外,所有年滿14歲的外國人,如在申請美國簽證時未完成登記及(如有需要)指紋採集,且在美國停留達30天或以上,必須辦理登記及指紋採集。同樣地,年齡未滿14歲的外國人,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必須確保其完成登記。所有曾經登記的外國人,須在其年滿14歲後的30天內重新登記並辦理指紋採集。

一旦外國人完成登記並出席指紋採集(除非獲豁免),國土安全部(DHS)將發出登記證明;所有年滿18歲的外國人必須隨身攜帶該證明,並保持在個人持有狀態。


對於所有未登記的外國人(或曾登記但已年滿14歲者),如在美國停留達30天或以上,依法有責任遵守上述要求。若未遵守,可能會面臨刑事及民事處罰,包括但不限於輕罪起訴、罰款及監禁等後果。

目前已有許多在美國的外國人依照法律要求完成登記,然而,仍有相當數量的外國人未有直接途徑完成登記,無法履行《移民與國籍法》第262條所規定的義務。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已設立新表格G-325R「生物識別資訊(登記)」,以及一項線上程序,供未登記的外國人使用,以完成登記並依法履行義務。


登記本身並非一種移民身分,登記文件亦不會創造任何移民身分、賦予就業授權,或提供《移民與國籍法》或其他美國法律下的任何權利或利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