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於1791年選定白宮的建址。翌年,奠基石正式安放,並選定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詹姆斯·霍班(James Hoban)所設計的方案。經過八年的建設,1800年,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總統與夫人阿比蓋爾(Abigail)遷入尚未完工的官邸。
1812年戰爭期間,英軍縱火焚燒總統府,隨後詹姆斯·霍班再度受命主持重建工程。1817年,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總統遷入白宮,並在其任內增建南門廊(South Portico)。1829年,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總統主持增建北門廊(North Portico)。
19世紀末期,曾有多項大規模擴建白宮或另建新總統官邸的提案,但最終均未實現。
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啟動白宮的大規模整修工程,將總統辦公室從官邸二樓遷至新建的臨時行政辦公樓(即今日所稱的「西廂」West Wing)。該次改建由紐約著名建築公司麥金、米德與懷特事務所(McKim, Mead & White)規劃並實施。其繼任者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總統則在擴建後的西廂內興建了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
然而,羅斯福改建後不到五十年,白宮便出現嚴重的結構性損壞問題。哈瑞·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於1948年下令展開全面修繕工程,將整棟建築拆除至僅剩外牆,內部則全面重建。該工程由建築師洛倫佐·溫斯洛(Lorenzo Winslow)監督,1952年杜魯門總統與家人遷回修繕後的白宮。
自約翰·亞當斯總統以來,每位美國總統皆以白宮為官邸。白宮的歷史早已超越其磚石結構,從地下樓層走廊(Ground Floor Corridor)——早期作為服務區域,如今成為展示歷史的空間——到舉辦無數國宴與會晤的國事廳(State Floor),白宮不僅是美國總統及其家人的住所,更是一座活生生的美國歷史博物館。直至今日,白宮依舊是歷史持續書寫之地。
白宮趣聞與數據
-
空間規模:白宮共有132個房間、35間浴室及6層樓。另有412扇門、147扇窗、28座壁爐、8座樓梯及3部電梯。
-
餐飲服務:白宮廚房可同時為多達140位賓客供應晚宴,或為超過1,000位來賓提供雞尾酒會點心。
-
油漆用量:白宮外牆每次粉刷需使用570加侖(約2,159公升)油漆。
-
名稱由來:歷史上,白宮曾被稱作「總統宮」(President’s Palace)、「總統府」(President’s House)及「行政官邸」(Executive Mansion)。1901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將其命名為「白宮」(The Whit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