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黨與主流媒體隱瞞拜登健康狀況:《鬥爭》揭示總統選戰背後的危機
民主黨與主流媒體隱瞞拜登健康狀況:《鬥爭》揭示總統選戰背後的危機
由艾米·帕爾內斯(Amie Parnes)與他人合著的新書《鬥爭》(Fight)以罕見的內幕視角,全面剖析了民主黨在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參選資格問題上的深刻危機。這本書聚焦於最近一次選舉前夕的動盪時期,當時川普(Donald Trump)已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標誌著拜登政治生涯的終結與民主黨策略的重大挫敗。帕爾內斯通過詳盡的採訪、第一手資料與事件重現,揭示了拜登能力衰退如何引發黨內高層的恐慌,並細膩描繪了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等領袖在危機中的複雜博弈,以及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如何在混亂中被推上歷史舞台。這不僅是一場政治風暴的紀錄,更是一部關於忠誠、分裂與權力掙扎的深刻人性剖析。
這本書不僅聚焦於拜登被外界認為能力衰退的現象,還詳細剖析了民主黨高層如何在公開場合保持沉默,卻在幕後展開激烈爭論與權力博弈。帕爾內斯通過採訪與第一手資料,描繪了從一場災難性辯論到隨後24天混亂局面的全過程,並揭示了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等核心人物在其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試圖為黨內未來的方向尋找出路。
拜登衰退的真相與黨內沉默的根源
《鬥爭》開篇即直指核心:拜登的身體與認知能力衰退並非秘密,但民主黨卻選擇了集體沉默。帕爾內斯深入挖掘這種沉默背後的多重原因。首先,拜登的「現任總統」身份賦予他無可動搖的地位,黨內普遍認為,挑戰一位在任總統無異於自毀根基。其次,拜登個人的固執態度成為關鍵變數——他多次向親信表達「我還能再幹四年」的信念,這種決心讓黨內領袖即使私下憂慮,也不敢公開質疑。此外,帕爾內斯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心理因素:民主黨對拜登的情感依賴。他在2020年擊敗川普的勝利,讓他成為黨內的「救世主」象徵,這種歷史包袱進一步束縛了黨內的坦誠討論。
書中特別聚焦一場被稱為「政治災難」的辯論,作為危機的引爆點。帕爾內斯描述,當拜登在全國直播中語無倫次、反應遲緩時,佩洛西的辦公室幾乎瞬間被議員的電話與訊息淹沒。當時佩洛西和國會議員吉姆·克萊伯恩(Jim Clyburn)等人目睹拜登的表現後,手機被黨內同僚與支持者的訊息轟炸,顯示出民主黨內部在那一刻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與混亂。一位不具名的資深議員事後坦言:「我們都知道這一刻遲早會來,但沒人準備好面對。」隨後的24天,民主黨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內部派系分裂加劇,有人主張立即換人,有人則認為應力保拜登以維持穩定。
佩洛西與歐巴馬的策略交鋒幕後角力
在這場風暴中,佩洛西與歐巴馬成為應對危機的雙核心。帕爾內斯詳細記錄了佩洛西的多線作戰:她一方面安撫焦躁的眾議院民主黨人,另一方面與捐助者周旋。書中提到,一位加州富豪在辯論後直接致電佩洛西,威脅若不更換候選人,他將撤回500萬美元的捐款。佩洛西的回應是冷靜而務實的,她試圖通過私下協調,避免公開分裂,但她的壓力可想而知——她在24天內幾乎未曾休息,電話會議從早持續到深夜。
與此同時,歐巴馬的角色更為複雜且具爭議性。帕爾內斯披露,歐巴馬早在辯論前就對拜登的狀態表示擔憂,但他選擇低調行事,避免直接干預。然而,辯論後的混亂迫使他採取行動。他與佩洛西的多次通話顯示出兩人的策略分歧:佩洛西傾向於穩定現狀,認為換人風險過高;而歐巴馬則更具前瞻性,認為拜登若繼續參選,可能導致民主黨全面失利。書中引用一位歐巴馬親信的話:「他(歐巴馬)覺得這是場豪賭,但不賭就沒有未來。」
歐巴馬對哈里斯的態度尤為引人注目。帕爾內斯揭示,歐巴馬私下認為哈里斯的政治魅力與應對危機的能力不足以匹敵川普。他曾對一位參議員說:「她(哈里斯)很聰明,但她不是那個能帶我們走出去的人。」為此,他積極聯繫黨內人士,試圖推動公開初選,讓更多潛在候選人浮出水面。然而,這一計劃遭到吉姆·克萊伯恩的強烈反對。書中記述,當歐巴馬致電克萊伯恩試圖說服他時,後者迅速打斷並表示:「我已經決定支持卡瑪拉,這是我們的唯一出路。」克萊伯恩的果斷背書成為哈里斯崛起的关键轉折。
哈里斯背書的幕後戲劇
拜登最終背書哈里斯的過程充滿戲劇性張力。帕爾內斯深入挖掘了這一決策的細節:拜登在辯論後的數日內陷入自我懷疑,他曾私下對幕僚說:「也許我真的該退下了。」然而,他對立即支持哈里斯猶豫不決,擔心此舉會被外界視為承認失敗,並可能加劇黨內分裂。與此同時,哈里斯主動出擊,她在一次深夜通話中向拜登施壓,據書中描述,她語氣堅定地說:「總統先生,沒有您的支持,我無法團結這個黨,也無法面對川普。」這句話觸動了拜登,他沉默數秒後答道:「好吧,我會做到的。」幾分鐘後,拜登的背書聲明發布,這一迅雷不及掩耳的轉變震驚了黨內外。
帕爾內斯進一步分析,這場背書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權力博弈。一些資深幕僚透露,拜登的決定並非完全自願,而是受到來自佩洛西與克萊伯恩的雙重壓力。他們認為,若拜登不迅速表態,黨內將陷入更深的混亂,甚至可能導致捐助者與選民的全面流失。哈里斯則在這一刻展現了她的政治敏銳性,她不僅贏得了拜登的支持,還迅速鞏固了黨內其他派系的認可。
1. 內部團結與世代交替的挑戰
《鬥爭》一書暴露了民主黨在拜登時代的內部分裂與領導危機,這可能成為未來幾年的核心議題。隨著拜登政治生涯的結束,以及川普作為第47任總統的執政,民主黨必須面對世代交替的迫切需求。卡瑪拉·哈里斯作為副總統雖然在危機中被推上前台,但書中提到歐巴馬對她的質疑,以及黨內對她領導能力的分歧,顯示她未必能自然成為未來的領袖。未來民主黨可能需要尋找一位能夠彌合老派(如佩洛西、克萊伯恩)與新世代(如AOC等進步派)之間鴻溝的人物。若無法實現團結,內部派系鬥爭可能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尤其是在面對共和黨的強勢挑戰時。
2. 政策方向的重新定位
民主黨在拜登任內推動了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但《鬥爭》暗示,黨內對這些政策的優先級存在分歧。進步派希望更激進的改革(如全民醫保、綠色新政),而溫和派則傾向於維持現狀以吸引中間選民。川普的再次當選可能迫使民主黨重新評估其政策重心,尤其是在經濟、移民和文化議題上。如果民主黨能找到一個既能激發基層熱情又能吸引搖擺州選民的平衡點,例如聚焦於經濟平等與氣候行動的務實方案,他們或許能在未來選舉中重奪優勢。反之,若繼續在意識形態上搖擺不定,可能會失去更多支持。
3. 領導危機與新星崛起
書中提到的佩洛西與歐巴馬的影響力,顯示民主黨長期依賴老一代領袖。然而,隨著這些人物逐漸淡出,黨內領導真空可能成為問題。哈里斯雖然有潛力,但她的政治資本尚未完全成熟,且在2024年選舉中的角色仍不明朗。未來幾年,民主黨可能會見證一批新星的崛起,例如州長(如加文的紐森 Gavin Newsom)、參議員(如科里·布克 Cory Booker)或地方領袖。他們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能否在全國層面建立知名度,並有效應對共和黨的攻勢。
4. 選民基礎的變遷
民主黨的傳統選民基礎——城市居民、少數族裔與年輕人——在近年來展現出不同的需求與期望。《鬥爭》中提到的捐助者壓力,顯示金錢與基層支持之間的緊張關係。未來,民主黨若想重建競爭力,可能需要更積極地回應年輕選民對氣候、住房與學債問題的關切,同時鞏固非裔與拉丁裔社區的支持。然而,川普的執政可能進一步吸引部分工人階級選民轉向共和黨,這對民主黨來說是一個長期挑戰。
5. 對抗川普主義的策略
川普作為第47任總統的回歸,無疑將成為民主黨未來幾年的最大外部壓力。他的政策與風格可能激化黨內的反對聲音,但也可能讓民主黨陷入過度反應的陷阱。《鬥爭》顯示,民主黨在拜登危機中的猶豫與內鬥,部分源於對川普的過分聚焦而忽略自身建設。未來,他們需要制定一個清晰的對抗策略,既要揭露川普政策的缺陷,又要提出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若能成功轉化反川普情緒為積極的改革動力,民主黨或許能在中期選舉或2028年總統選舉中反彈。
混亂的深遠影響與反思
《鬥爭》不僅記錄了這場危機的始末,還試圖探討其更廣泛的意義。帕爾內斯指出,民主黨的內亂直接削弱了其在選舉中的競爭力,為川普第47任總統的勝利埋下伏筆。她引用一位不具名黨內人士的話:「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內鬥,忘了真正的對手是誰。」書中還隱晦提到,拜登的衰退與黨內的猶豫,暴露了美國政治體系在面對領導人老化問題時的脆弱性。
更深層次地,這本書揭示了人性與權力的交織。拜登的固執、佩洛西的務實、歐巴馬的遠見、哈里斯的野心,以及克萊伯恩的忠誠,這些特質在危機中交相碰撞,構成了一幅複雜的政治圖景。帕爾內斯以細膩的筆觸,讓讀者感受到每一位主角的掙扎與抉擇,並引發對領導力與團結的深刻反思。對於關心美國政治與民主黨命運的讀者,這本書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面映照未來的鏡子。
民主黨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從《鬥爭》中描述的混亂中吸取教訓,實現內部團結、領導更新與政策創新。在川普執政的背景下,他們面臨的挑戰無疑艱巨,但危機也可能成為轉機。若能培養新一代領袖,並重新贏得選民信任,民主黨仍有機會在美國政治中重塑影響力。然而,若內部分裂持續惡化,他們可能在未來數年內難以有效抗衡共和黨的攻勢。最終,時間與行動將決定這一切。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