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美國藥品供應鏈的戰略控制:API依賴危機
中國對美國藥品供應鏈控制的深層策略:主動藥物成分(API)的依賴與操縱
美國對中國在主動藥物成分(API)供應上的依賴,已成為其醫療系統與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這種依賴並非偶然,而是中國數十年來通過經濟、政策與地緣政治策略,刻意塑造的結果。以下將深入探討中國如何通過系統性手段,確立對美國藥品供應鏈的控制,並分析其背後的意圖與影響,這一問題如何影響美國的應對策略。
中國對美國藥品供應的控制:迫在眉睫的危機
美國正面臨其醫療系統中的一項重大危機,這源於其對中國生產學名藥(仿製藥)的極度依賴。醫療政策權威專家、《China RX》一書的作者羅斯瑪麗·吉布森(Rosemary Gibson)指出,美國95%的學名藥關鍵成分仰賴中國供應。這種依賴對公共健康與安全構成顯著風險,尤其在危機時期更為嚴峻。這一問題亟需政策上的重視與行動,以確保美國醫療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一、歷史背景:從全球化到依賴的形成
對中國的依賴:醫療系統的致命弱點
吉布森強調,中國在全球藥品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使美國醫療系統極易受到外部衝擊。如果中國突然停止出口這些關鍵藥物成分,美國的醫療系統可能面臨崩潰。這種依賴並非美國獨有,歐洲等其他地區同樣依賴中國提供的原料藥(API)及化學原料。根據統計,美國處方藥中約91%為學名藥,這使得供應鏈的脆弱性影響範圍極廣。
這種依賴的根源可追溯至數十年前,美國將藥品生產外包給成本較低的國家,尤其是中國。雖然這降低了藥品價格,但也使得美國失去了對藥品生產的控制力。吉布森警告,這種模式在危機時刻可能導致藥品短缺,甚至威脅國家安全。
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化浪潮推動美國藥品製造業向成本較低的國家外包。中國憑藉低廉的勞動成本、寬鬆的環境法規及政府補貼,迅速成為主動藥物成分(API)與關鍵起始材料(KSM)的全球主要供應商。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數據,截至2019年,全球72%的API製造設施位於海外,其中13%在中國,且中國的API製造設施數量在2010年至2019年間翻倍增長。
這種轉變並非單純的市場驅動。中國政府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計劃,明確將生物技術與製藥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旨在提升其在高附加值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中國不僅專注於API的低成本生產,還積極控制KSM等上游原料,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二、中國的策略:如何打造對API的控制
中國對美國藥品供應鏈的控制,通過以下幾個關鍵策略實現:
1. 低成本競爭與市場滲透
中國利用其低成本結構,成為抗生素、維生素C、布洛芬等通用藥物的主要API供應商。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18年,美國進口的抗生素97%、布洛芬95%、對乙酰氨基酚70%來自中國。 這種低價策略使美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國內製造商難以競爭,導致美國API製造設施數量在過去十年減少61%。
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得益於多重因素:
政府補貼:中國對製藥企業提供出口補貼、稅收優惠及低息貸款,降低生產成本。
寬鬆監管:相較於美國的嚴格環境與勞動法規,中國的製造商面臨較少限制,進一步壓低成本。
規模經濟:中國擁有超過4300家API與藥品製造商,規模化生產使其在全球市場具備壓倒性優勢。
2. 控制上游供應鏈
中國不僅主導API生產,還控制了KSM等上游原料的供應。根據API創新中心數據,全球約45%的KSM僅由中國供應,這使得即使在印度等其他國家進行API或成品藥生產,也無法繞開中國的原料供應。 例如,印度作為學名藥大國,70%的API依賴中國進口,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的瓶頸最終指向中國。
這種上游控制使中國能夠間接影響全球藥品市場。一旦中國限制KSM出口,連鎖反應將導致全球藥品短缺,美國尤為脆弱,因為其國內幾乎無能力生產如青黴素等基礎抗生素。
3. 地緣政治槓桿
中國明確意識到其在藥品供應鏈中的優勢,並多次展示將此作為地緣政治工具的意圖。例如:
疫情期間的威脅: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中國官媒新華社暗示,若美國繼續對華施壓,中國可能禁止藥品及醫療產品出口,使美國「陷入新冠病毒的海洋」。
稀土類比:2010年,中國曾暫停對日本的稀土出口,作為對釣魚島爭端的報復。
專家擔憂,中國可能以類似方式限制API或KSM出口,作為對美國貿易或政治壓力的回應。
這些事件表明,中國將藥品供應鏈視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可能在中美關係緊張時,通過限制出口或操縱價格,施加壓力。
4. 品質問題與監管漏洞
中國的API製造商頻繁涉及品質問題,進一步凸顯其控制的風險。例如:
2008年肝素事件:來自中國的肝素原料被污染,導致美國至少81人死亡。
2018年NDMA污染:中國製造的降壓藥被發現含有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引發大規模召回。
數據造假:2015至2017年間,FDA對中國藥廠發出35封警告函,指出數據刪除、篡改或捏造等嚴重違規行為。
這些事件暴露了中國製造商在品質控制上的缺陷。然而,由於FDA無法定期對中國藥廠進行實地檢查(因中國當局限制),美國對進口藥品的品質監管存在重大盲區。 這種不透明性使中國得以在品質問題上規避責任,同時維持市場份額。
藥品污染的隱患:健康風險加劇
藥品污染問題是這一依賴帶來的另一大風險。吉布森提到,某些中國製造的二甲雙胍(metformin,一種廣泛使用的糖尿病藥物)被檢測出含有超標的致癌物質。令人震驚的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雖已知曉此問題多年,但未能採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不僅暴露了監管漏洞,也讓數百萬依賴這些藥物的美國民眾面臨潛在的健康風險。
此外,吉布森指出,中國製造的藥品在品質控制上存在不透明性。由於FDA無法定期對中國的藥廠進行實地檢查,藥品的安全性難以得到保證。這一問題在學名藥市場尤為突出,因為學名藥的價格競爭導致一些製造商在生產過程中犧牲品質。
疫情暴露的供應鏈危機
2020年的新冠疫情無情地暴露了美國藥品供應鏈的脆弱性。吉布森回顧,疫情期間,美國面臨多種關鍵藥物的短缺,醫療機構不得不實施藥品「配給」,這實際上是藥品供應不足的委婉說法。這種短缺主要源於藥品生產的外包,美國幾乎喪失了國內生產關鍵藥物的能力,包括抗生素等基礎藥物。
更令人不安的是,疫情初期,中國曾威脅限制對美國的抗生素出口。這一事件凸顯了藥品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吉布森強調,抗生素如青黴素對治療細菌感染至關重要,但美國已完全喪失了這些藥物的國內生產能力,這對公共健康構成長期威脅。
5. 針對性產業政策
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明確將製藥業作為戰略重點,通過補貼與監管改革,降低國內藥品開發成本,並與國際標準接軌,使中國藥廠能更具競爭力地參與全球貿易。 同時,中國限制外國藥廠進入其市場,迫使西方企業與中國本地公司合作,進一步轉移技術與製造能力。
例如,中國要求外國藥廠在華設立合資企業,並分享技術,這使中國企業得以快速學習先進製造技術,進而取代外國競爭者。這種策略類似於中國在其他產業(如高鐵、太陽能)中的做法,先吸納技術,再通過補貼與低價競爭,擠壓外國企業。
三、意圖分析:為何中國追求API控制?
中國對API供應鏈的控制,背後有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動機:
1. 經濟利益:
製藥業是高附加值產業,2017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達11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
通過控制API與KSM,中國不僅賺取出口利潤,還能影響全球藥品價格,鞏固其作為「世界藥廠」的地位。
2. 地緣政治影響力:
藥品供應鏈的控制為中國提供了對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戰略槓桿。
羅斯瑪麗·吉布森在《China RX》中警告,若中國切斷API出口,美國醫療系統可能在數月內崩潰。
在中美貿易戰或地緣政治衝突中,中國可通過限制藥品出口,施加經濟與政治壓力,類似於其在稀土領域的做法。
3. 技術霸權:
通過吸收西方技術並建立自主製造能力,中國旨在成為生物技術與製藥業的全球領袖。這不僅提升其經濟地位,還增強其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話語權。
四、對美國的影響:健康、安全與經濟風險
中國對API的控制對美國構成多重威脅:
1. 公共健康風險:
品質問題可能導致藥品污染或失效,如二甲雙胍中檢測到的致癌物。
疫情期間,美國因API短缺而面臨藥品配給,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
2. 國家安全風險:
美國國防部僅採購少量中國成品藥,但其使用的藥品80%的API來自中國或其他國家。
中國若實施出口禁令,可能癱瘓美國軍事醫療系統,影響戰備能力。
3. 經濟依賴:
美國90%的處方藥為學名藥,其中大部分依賴中國API。
這種依賴導致美國藥品製造業空心化,國內就業與技術能力流失。
五、川普政府的應對與挑戰
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政策為解決API依賴問題提供了契機。川普政府可能採取以下措施:
1. 貿易與稅收政策:
通過關稅或補貼,鼓勵藥品製造回流美國。2020年,川普曾推動「買美國貨」法案,要求聯邦機構優先採購美國製造的藥品與醫療產品。
參議員湯姆·提利斯(Thom Tillis)提議類似《晶片法案》的政策,通過財政激勵重建學名藥製造能力。
2. 監管改革:
加速國內藥廠的檢查與許可,降低新生產設施的進入門檻。
要求藥品標示成分來源,提升透明度,讓消費者了解藥品是否來自中國。
監管挑戰:FDA的困境美國FDA在確保進口藥品安全方面面臨重大挑戰。吉布森指出,FDA長期以來無法對中國的藥品製造設施進行實地檢查,這是監管職責中的重要環節。中國當局以各種理由限制外國檢查人員進入工廠,導致藥品生產過程缺乏透明度。這種監管盲區使得美國市場上的藥品品質難以得到保障。
此外,FDA的資源有限,難以應對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吉布森批評,當前的監管框架過於依賴製造商的自我申報,而這種模式在品質控制上存在明顯缺陷。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需要改革監管政策,加強對進口藥品的監督,並推動國際合作以確保供應鏈的透明度。
改革的迫切性:奪回藥品生產控制權。吉布森認為,當前的藥品供應危機是一個人為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政策改革來解決。她呼籲美國制定全面策略,將藥品生產重新遷回國內,並優先考慮品質而非成本。過去數十年,美國過分追求低價藥品,導致品質與安全標準下降,這對一個以醫療系統為傲的國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3. 戰略儲備:
2020年,美國政府啟動了「戰略主動藥物成分儲備」(SAPIR),但目前僅達1%容量。
專家建議立即填充SAPIR,儲備關鍵API與KSM,以應對潛在的供應中斷。
然而,這些措施面臨挑戰:全球供應鏈的連鎖效應
時間與成本:重建國內API產業需數年,且初期成本可能推高藥價。
全球供應鏈複雜性:即使美國減少對中國的直接依賴,印度等國家的間接依賴仍需解決。許多人認為印度是學名藥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但吉布森揭示,印度藥品產業同樣高度依賴中國的原料藥。這種連鎖依賴意味著,全球藥品供應鏈過於集中於單一國家。一旦中國的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藥品市場都可能陷入混亂。這種單一依賴的結構被吉布森形容為「潛在的災難」,亟需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合作來解決。
中美關係:貿易緊張可能促使中國採取報復性出口限制,進一步加劇短缺。
六、脫鉤與自立的迫切性
中國對美國藥品供應鏈的控制,是其通過低成本競爭、政府補貼、地緣政治槓桿與監管漏洞,刻意打造的戰略優勢。這種依賴對美國的公共健康、國家安全與經濟穩定構成深遠威脅。在川普總統任期內,美國必須採取果斷行動,通過投資國內製造、改革監管框架、建立戰略儲備及推動國際合作,逐步減少對中國API的依賴。
然而,脫鉤並非一蹴可就。美國需平衡短期藥品供應的穩定與長期自立的目標,同時避免因貿易緊張引發的供應鏈危機。當前,美國民眾的健康與安全正處於十字路口,解決這一危機已刻不容緩。
具體而言,吉布森建議以下改革措施:
1. 投資國內藥品製造:政府應提供補貼與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在美國建立藥品生產設施。
2. 加強監管能力:增加FDA的經費與人力,確保其能夠對全球供應鏈進行有效監督。
3. 推動國際合作:與歐盟、日本等盟友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藥品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
4. 提高透明度:要求所有進口藥品提供詳細的生產與品質控制報告,並公開這些資訊以供公眾監督。
川普政府的角色與挑戰
作為美國第47屆總統,川普的執政理念強調「美國優先」,這與解決藥品供應鏈危機的目標高度契合。川普政府可能通過貿易政策、關稅調整或直接投資,推動藥品製造的回流。然而,這一過程並非沒有挑戰。重建國內藥品產業需要數年時間,且初期成本可能導致藥價上漲。此外,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關係可能進一步複雜化供應鏈的重組。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