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eaking News Email Header (1).png

川普能否以關稅拯救美國勞工?兩本暢銷書揭示階級危機

揭露美國勞動階級困境:精英背叛與美國夢的破碎


川普總統一生透過房地產與建築事業,長期與美國勞工階級並肩合作。早在1988年的一場訪談中,他就曾警告,美國勞工的工作機會正面臨被剝奪的危機,並指出菁英階層全球主義者將出賣辛勤工作的美國人,把他們的利益交給那些將就業大量外包到海外、特別是中國。如今,川普是否能透過對等關稅政策拯救美國勞工階級,並成功讓產業回流美國?


两本席捲美國文壇關於美國勞動階級的寫照的暢銷書:《第二等公民:精英如何背叛美國的勞動男女》,《鄉下人的悲歌》


書籍概述

《第二等公民:精英如何背叛美國的勞動男女》(Second Class: How the Elites Betrayed America's Working Men and Women)是一本探討當代美國勞動階級處境的報導文學與社會分析著作。作者巴蒂亞·昂加-薩爾貢是《新聞週刊》(Newsweek)的意見編輯,她花費一年時間走訪美國各地,與勞動階級的民眾進行深度訪談,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美國的勞動階級是否仍然有機會實現「美國夢」?這本書結合了第一手的田野調查、數據分析以及專家意見,揭示了美國社會日益擴大的階級鴻溝,以及精英階層如何在政策與文化上疏遠並背叛了勞動群體。


書中定義「勞動階級」為那些沒有大學學位,且收入位於全國前80%以下(即年收入低於約13萬美元)的人群。昂加-薩爾貢認為,這些人曾是美國中產階級的支柱,但如今卻面臨生活穩定性與經濟安全的日益喪失。她試圖透過勞動者的真實故事,讓讀者了解他們的掙扎與希望,並提出改善其處境的政策建議。


書籍結構與內容

《第二等公民》大致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勞動階級的現狀

這部分聚焦於勞動階級的日常生活與挑戰。作者走訪了美國各地,與不同種族、政治傾向和職業背景的人交流,包括清潔工、醫療助理、警察、卡車司機、快餐店員工和電工等。她以這些人的第一人稱敘述,呈現他們如何在經濟壓力下「勉強生存」(fighting tooth and nail to survive)。例如:

  • 掙扎者(Struggling):這類人群收入微薄,難以負擔住房、教育或醫療等基本需求。許多人因工資停滯、製造業衰退和服務經濟的興起而陷入困境。

  • 漂浮者(Floating):他們勉強維持生活,能支付帳單,但無法存錢買房或實現更大的經濟目標。

  • 崛起者(Rising):少數勞動者透過技能或工會支持,獲得較好的薪資和穩定性,例如拉斯維加斯酒店業的服務人員,他們因工會合同而享有較高收入和購房補助。

昂加-薩爾貢特別提到,儘管住房成本高企,勞動階級的房屋擁有率仍普遍超過50%,顯示出他們對「美國夢」的執著。然而,許多人的個人生活並不穩定,例如來自破碎家庭、單親育兒或早年輟學,這也成為他們向上流動的障礙。


第二部分:政策建議

這部分提出了作者認為能改善勞動階級生活的具體方案,這些建議多來自她訪談對象的真實聲音,並輔以研究數據支持。以下是幾個關鍵主題:


1. 移民改革

作者主張,大量低技能移民的流入壓低了勞動階級的工資和議價能力,對他們造成直接傷害。她認為,精英階層支持開放邊境,是因為這能為企業降低成本,並為專業階級提供廉價服務(如保姆或外送員)。她建議加強邊境管控,並制定以勞動階級利益為中心的移民政策。


2. 教育與就業資格改革

昂加-薩爾貢批評許多工作要求大學學位,卻未必需要這些資格。她呼籲政府與私營企業取消不必要的學歷門檻,並投資於勞動階級的職業培訓,例如拉斯維加斯酒店業的雇主-工會聯合計劃。


3. 社會安全網改革

她指出,當前的福利系統存在「福利懸崖」(benefits cliff),即勞動者在加薪或增加工時後,失去的福利可能超過新增收入,導致實際損失。她還提到許多項目含有「婚姻懲罰」(marriage penalties),阻礙勞動階級結婚,而婚姻對家庭穩定(特別是子女成長)至關重要。她建議重新設計福利政策,消除這些反效果。


4. 住房與經濟穩定

昂加-薩爾貢強調住房成本是勞動階級的最大負擔之一。她支持增加住房供應,並鼓勵政策幫助勞動者實現房屋擁有權,因為這是美國夢的核心象徵。


核心觀點與論述


1. 階級分化是美國當前的主要矛盾  

作者認為,美國社會的真正分裂不在於政治光譜的左右,而是階級之間的鴻溝。她批評精英階層(包括政客、媒體和學術界)忽視勞動階級的需求,專注於服務富裕階層或依賴福利的貧困群體,導致中間的勞動者成為「第二等公民」。


2. 美國夢的破裂

昂加-薩爾貢認為,美國曾承諾只要努力工作和忠於家庭,就能免於貧困,但這份契約已被打破。她將此歸咎於全球化、工資停滯、非法移民增加以及精英政策偏向等因素。


3. 勞動階級的聲音被忽視

書中多次提到,主流媒體和政治討論聚焦於精英議題(如文化戰爭),而勞動階級的實際關切(工作、住房、醫療)卻鮮少被聽見。她試圖透過此書放大這些聲音。


4. 政治極化是精英現象

昂加-薩爾貢發現,勞動階級並不像媒體描述的那樣極化。他們的觀點往往超越黨派界限,對兩黨的政策都有支持與批評,這與精英階層的對立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的立場與爭議

作為一名曾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後轉向左翼民粹主義的記者,昂加-薩爾貢的立場在書中顯得獨特。她批評左派的「覺醒文化」(woke culture)和右派的財富集中政策,試圖尋找一條以勞動階級為中心的中间道路。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 支持者觀點:許多人讚揚她真實呈現勞動者的困境,並提出務實解方,認為這本書填補了當前政治討論的空白。

  • 批評者觀點:一些評論家認為她的分析過於簡化,例如將移民視為勞動階級困境的主要原因,忽略了更複雜的經濟結構問題。還有聲音指出,她的田野調查缺乏明確的方法論,可能存在選樣偏差。


《第二等公民》不僅是一本關於美國勞動階級的寫照,也是一份對精英階層的控訴。昂加-薩爾貢認為,美國要重拾「機會之地」的承諾並不難,只需掌權者重新尊重工作的尊嚴與勞動者的價值。她用真摯的筆觸與數據支持,試圖喚醒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這本書適合對美國社會經濟議題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想了解階級分化如何影響「美國夢」的讀者。


深入剖析《鄉下人的悲歌:家庭與文化的危機回憶錄》——美國副總統J.D.萬斯之作


美國現任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的著作《鄉下人的悲歌:家庭與文化的危機回憶錄》(*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是一本席捲美國文壇的暢銷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個人回憶錄,更是一篇充滿熱情且深入剖析美國白人工人階級文化危機的力作。這種文化群體的衰退——一個在過去四十年間逐漸瓦解的美國人口群體——近年來頻頻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引發廣泛的關注與警惕。然而,從未有人像萬斯這樣,從內部視角如此深刻而真切地描寫這一群體的困境。


背景與核心主題

《鄉下人的悲歌》以萬斯自身的成長經歷為基礎,講述了美國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阿巴拉契亞地區(Appalachia)鄉村白人社群的故事。這些被稱為「鄉下人」(hillbilly)的群體,長期以來是美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工業衰退、經濟轉型以及社會結構變遷,他們的生存環境和文化認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萬斯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走進這個被遺忘的角落,揭示其內部的掙扎與矛盾。


書中,萬斯不僅回顧了自己的童年——一個充滿家庭暴力、貧窮和不穩定性的成長環境——還將個人故事與更廣泛的社會現象相結合。他分析了白人工人階級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工作機會、陷入經濟困境的現實,以及伴隨而來的毒品氾濫、家庭破裂和價值觀崩塌。萬斯指出,這一群體的危機並非單純由外部因素造成,而是內外因素交織的結果,包括文化慣性、個人選擇與社會政策的失敗。


個人經歷與普世共鳴

萬斯的敘事從他的祖母(他稱之為「Mamaw」)和母親開始,描寫了一個典型「鄉下人」家庭的縮影。他的祖母是一位堅韌而粗獷的女性,成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柱;而他的母親則因毒癮和不穩定的生活方式,讓他的童年充滿動盪。萬斯坦言,自己能脫離這樣的環境,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並最終成為成功人士,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祖母的影響以及他自身的努力。


然而,這本書並非單純的「美國夢」勵志故事。萬斯強調,他的成功是例外,而非規律。對於大多數「鄉下人」而言,社會流動性的門檻正變得越來越高。他們被困在一個惡性循環中:教育資源匱乏導致就業機會減少,經濟困境又進一步削弱家庭與社群的穩定性。這種無力感成為書中最令人震撼的主題之一。


文化的危機與社會反思

萬斯在書中提出的核心觀點之一,是「鄉下人」文化的內在缺陷。他認為,這一群體的某些價值觀——如對權威的懷疑、對外來者的排斥以及對個人奮鬥的過分依賴——在過去或許幫助他們適應艱難環境,但在現代社會卻成為阻礙進步的桎梏。他並非全然否定這種文化,而是試圖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其如何在當前時代失靈。


與此同時,萬斯也對美國社會發出警訊。他質疑,為何這個曾經支撐美國工業命脈的群體,如今卻被主流社會忽視甚至妖魔化?他在書中提到,媒體和精英階層往往將「鄉下人」的困境簡化為個人懶惰或道德敗壞,而忽視了結構性問題的根源。這一觀點引發了廣泛爭議,有人稱讚他直面真相,也有人批評他過於將責任推給文化本身,而非政策制定者。


影響與爭議

《鄉下人的悲歌》自2016年出版以來,不僅成為暢銷書,還被改編成由朗·霍華德(Ron Howard)執導的電影,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尤其是在川普總統贏得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這本書被視為理解美國銹帶(Rust Belt)選民心態的關鍵文本。萬斯的描述為外界提供了一個窗口,讓人們得以窺見那些被全球化拋棄的工人階級如何轉向民粹主義。


然而,這本書也並非毫無爭議。一些評論家認為,萬斯過於以個人經驗概括整個群體,忽略了種族、性別和其他社會因素的複雜影響。此外,他對「鄉下人」文化的批判也被部分讀者認為帶有精英主義色彩,與他試圖代表的群體產生距離感。


如今,隨著J.D.萬斯於2025年成為美國副總統,《鄉下人的悲歌》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經歷的記錄,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社會的分裂與挑戰。它提醒人們,工人階級的危機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與整個國家的未來息息相關。正如萬斯在書中所寫:「我們不能忽視這些人的聲音,因為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這部回憶錄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成為當代美國文學與社會評論的經典之作。對於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它不僅是一本了解美國社會的入門書,更是一次關於文化、階級與人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bottom of page